无效合同是否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

  • 文章来源:湖北全品律师事务所
  • 时间:2024-09-13
所谓的无效合同即是指尽管其形式上已经完成订立的过程,然而由于极度缺失必要的有效要素,因此法律层面并不按照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共识给予其法律所承认的有效性。
同时,倘若一方以欺骗、威胁等不当方式签订合同,直接损害了国家的核心利益;
又或是存在恶意串谋,试图从中牟取私利而损害了国家、集体或其他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以及以看似合法的手段掩盖实际上的非法目的行为;
再有就是故意损坏了整个社会公众的利益;
最后一种情况则是破坏了法律、行政法规等明确强制规定的原则和标准。
因此,违法性质是作为无效合同的一项必然且法定性的特征,无法避免。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合同效力要件和效力类型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要让合同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合同当事人应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作为合同主要参与者,需满足《民法典》的相关要求。
事实上,作为合同主体的自然人,需要是拥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个体。
其次,意思表达务必真实。
这是所有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基础。
若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存在瑕疵,如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这样的合同便无法得到法律保障。
接下来,切勿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以及公序良俗原则。
在无法律明文规定之时,也要避免触犯国家规定的禁止性条例。
最后,合同的本质及目标不能侵犯他人权益、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并且,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合同的合法性还取决于其法定形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具体来看,合同效力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有效合同、无效合同、效力待定的合同和可撤销的合同。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
不违背公序良俗。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岳家嘴山河大厦2105
电话:400-685-6769

扫一扫 微信二维码
联系我们

© 2024 湖北全品律师事务所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4061116号-1    

提交法律诉求